鹿谷農會比賽茶簡介
傳統上,茶葉的消費習性是需當場試喝品茗,才能安心選購,要改變數百年來的茶葉消費方式並不容易。當時農會總幹事-林光演 先生,具有宏觀的視野,認為茶葉必須要有行銷策略,才能將凍頂茶直接推動給消費者,因此於民國六十五年鹿谷鄉農會辦理鄉首次的茶葉比賽展售會。
地處台灣心臟地帶的南投縣,六十年代的交通狀況並不佳,因此地方各界積極的造橋鋪路,期待鹿谷農會比賽茶能為茶 村帶來商機。接著隔年也就是民國六十五年的五月在鹿谷國 小舉行首屆優良凍頂茶比賽及展售會,當時參賽茶樣只有104件。為了確保茶農的權益,農會限定一個會員只能參加一件茶樣;六十五至六十八年由農會聘請幾位資深茶農,將茶農繳來的茶葉以四方道林紙現場包裝,由於工作量大,速度較慢,六十九年改為由茶農先備周農會領取包裝紙,自行在家先把茶葉一斤斤用紙包包好,農會的工作人員,再從所有的茶包中隨机抽取一包,作為評審之用。後來參賽規則為繳交二十 二台斤茶(俗稱一辦茶),一斤為評審時用茶,一斤則由鹿谷農會購買,入圍者套上主辦單位的包裝,依其等級由「特等 獎」一名、頭等獎約佔2%、二等獎則佔6%、三等獎則為8%、之後再分為二朵梅及三朵梅。
為了求更公平、公正,隔年改為必須將22斤散茶交給主辦單位,現場取樣、包裝,評審後若未達到比賽之品質標準者,大會則將已包裝好之茶葉外包裝拿掉,即為未入圍的茶。
由於品牌的建立,加上市場的需求,從民國七十二年起,將一年一度的春茶比賽,改為一年辦理兩次比賽展售會,開啟了冬茶展售會之風潮。
近年來,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非常重視,政府也於民國九十三年冬茶開始對比賽茶抽樣藥檢,因此,農會必須多收購兩百克茶葉來配合檢的工作,讓消費者得以購買到優質、安全、健康的茶葉。據鹿谷農會提供的資料,單單就鹿谷鄉農會所舉辦的比賽茶 ,一年的營業額就超過二億六千萬元,一年二季僅四天的交 茶,就達到約6千辦茶(大約為13萬台近茶葉),數量十分的 驚人,嚴然成為全台最大
的比賽場,造就了台灣的另一項奇 蹟,它豎立了凍頂茶的招牌,連大陸的高官也都指名要凍頂 比賽茶,也就不難理解,什麼叫有錢也買不到頂級的凍頂比賽茶。
而正因為比賽茶的名氣大,有利可圖,市場上有一股歪風,自已設立一個名稱來主辦,其參加件數也由自已人混充數十 件,茶葉評審則是自已人裁判兼球員,特等裝、頭等獎自已 冠上頭銜來蒙混。所以在選比賽茶時須要小心選擇較具知名的比賽場及比賽規模,才不會讓自已的荷包失了血。
留下你的回應